周六,纽约市曼哈顿的游行队伍里,很多人举着马斯克、贝佐斯、扎克伯格的头像人偶,标语写着“让亿万富翁付账”。同一天,伦敦的街头仍在收尾前几周爆发的大规模极右翼集会和冲突,警方忙着维持秩序,地面上还留着被扔过的碎物。两个城市,一南一北,指向同一个问题:谁该为气候和不平等买单。
先说事实。过去一年,美国和英国的极右翼组织明显扩张,线下人多了,线上声音更大,资金也更充足。接着看评论,很多报道只盯着某个冲突现场的导火索,比如移民船只靠岸或个别犯罪案件,却很少去追究背后更大的压力源,这就容易失真。
再补一个事实。过去十二个月,亚马逊雨林的干旱和升温让森林更易着火,火点频发,巴西北部多州进入紧急状态。因为这个,单靠抓纵火的人并不能解决问题,水汽少、土壤干、树冠稀,整片系统都在变脆弱。结果就是,一遇高温或火源,就容易失控。
科学家告诉我,树木长期过热或失水,会先保住“内脏”,关掉外侧功能。它们会大量掉叶,让水分留在树干和主枝里循环。这能撑一阵子,同样也有代价,树的交换功能被削弱,能量和碳的循环变差。
树冠一稀,阳光直射到林下,地表温度上去,土壤更干。枯叶、灌木都更容易起火,风一吹就扩散。唯一能把风险往下拉的,是稳定的雨季,而这两年降雨的节奏被打乱,救火更难。
放回人类社会。长期过热或压力大,人类按理说该团结,去造新工具、修新规则,大家一起扛。但现实里,第一反应常是关门:关闭边境、筑墙、加征关税、阻止船只。这套做法在短期看似保住了工作和饭碗,实际上把矛头指向更弱的人,也把社会推向仇外。
这样的选择很容易自伤。因为这个,一旦人流和物流被卡住,供给就缩,物价就涨。思想和资源不再互通,社会找不到解困的点子,恢复力越来越差。长期孤立还会让治理更僵,出了问题只能硬顶。
有人说,人类有迁徙这个本事,和树不一样,这是真的。同样也要看到,气候危机给森林和社会同时加压,两个都更“易燃”。在这种背景下,马斯克等超级富豪用极端言词去煽动分裂,不只是难更会加剧风险。
事实接着摆。极端天气和极端政治互相喂养。前者让普通人更焦虑,后者从这里吸取动员力。针对高排放者的气候行动越来越多,亿万富翁、石油公司和产油国加大投入做否认、拖延和转移注意力。还有,很多超富把钱投向个人逃生方案,地堡、游艇、私岛都变成选项。
美国这边的记录很清楚。特朗普多次把气候变化叫做“骗局”,2017年宣布退出《巴黎协定》,任内削减或拟削减多项气候和环境项目的预算,放松排放监管。政府把一些抗议活动按治安问题来处理,执法更强硬。他口头否认气候风险,行动上却把公共解法一个个拆掉。
英国的案例也在眼前。这个月,伦敦多场集会里,反移民口号很刺耳,极右翼活动家在X平台上获得大量曝光。马斯克公开表示会给在平台言论引发诉讼的人提供法律支持,平台也频繁推送街头冲突的视频。不断重复暴力画面,容易把恐惧放大,推动“强人领袖”的呼声。
批评声也在变大。教皇方济各在2023年发布《愿祢受赞颂》续篇,点名气候否认和拖延。乐施会的报告多年提醒,最富的人群承担了远超普通人的排放。当气候、自然和不平等叠加时,要求富人多付一点不是情绪,而是账本上的事。
再说硅谷的风向。彼得·蒂尔这些年不断抨击环保主义,强调所谓“绿色主义”的控制欲。今年夏天他在接受《纽约时报》采访时,再次把环保政策描绘成障碍。同样的,还有人投火箭、投地堡、投巨型游艇,遇到过热或社会动荡就准备“抽身”。他们也给社交平台、媒体、游说团体和极右翼政客砸钱,抵触“经济已经超出地球承载力”的讨论。
把这些线索放在一起,答案不复杂。我们面对的不只是抢地盘和下棋,更是一个谁来出钱、谁来减排、谁来承压的现实账。科学要上,政策要跟,社会要稳,平台要负责任,执法要依法。否则,少数人的声量和资本就会把多数人的生活越推越紧。
我在纽约游行队伍里,看见一位年轻护士把纸板头像举得很高,口号一遍一遍喊着,雨点落在她的手背上,她把雨衣给了旁边的老人,警戒线外的警察低声说注意脚下。下一场风暴来时,谁会站在街头,谁会躲进地堡?
本文为深度编译,仅供交流学习,不代表日新说观点
杠杆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